欢迎光临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官网!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合作交流

重点实验室成功举办热液矿床三分法研究学术报告

发布时间:2022-12-02 16:03:50

       2022年12月1日(星期四),应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、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张铭杰教授、戴霜教授邀请,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陈衍景教授做“浅成作用与热液矿床三分法及甄别标志”学术报告。
       陈衍景教授在长期的研究中总结出,矿床形成主要包括了浅成作用、变质作用及岩浆作用三大类型。其中,浅成作用主要发生在10km内,300℃以下的脆性变型及静水体系中,也是目前热液矿床开采利用的主要形式;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10km-20km范围内,300-600℃之间的韧性变型及静岩体系中;岩浆作用主要发生在20km以上,大于600℃的区域。
       并利用盐度和CO2/H2O两个变量(盐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增高而增高、气体溶解度随压力增高而增高,随温度增高而降低),得出三类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的主要差异,一般经验为:若流体包裹体全部为水溶液类型,则可判断为浅成热液型矿床;若流体包裹体出现碳水质,则可能为变质热液型矿床;若流体包裹体中出现纯碳质,则可能为岩浆热液型矿床。
       接着,陈衍景教授以造山型和浅成热液型为例,拓展了造山型矿床的概念,并优化元素分带模型。该模型主要将成矿中挤压/转换挤压环境分为了三个带:浅成带、中成带及深成带,划分界限分别为5km、10km及18km,相较于之前的模型,该模型优化了最大成矿深度,并删除了歧义岩体,将单金的模式图转化为多金属元素模式图。
       最后,陈衍景教授通过大量实例来说明三分法在热液矿床中的实例应用,以典型矿床的成矿过程、成矿特征、流体包裹体特征等,指示了三分法在热液矿床中的科学应用,并基于现阶段的理论研究,提出科学找矿的方法和建议,为热液型矿床的研究及找矿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指示意义。
       汇报结束后,与会人员就疑问问题向陈衍景教授请教,陈衍景教授一一解答。张铭杰教授、戴霜教授最后总结道,陈衍景教授的报告是作者近年来研究的精华,需要我们好好的学习和吸收,也为我们更加深入认识热液型矿床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,对从业研究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。
       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、甘肃省有色局、兰州大学、长安大学、甘肃省地矿局、山东地矿局相关科研人员及师生约150人参加此次学术讲座。

(图 郭东宝/文 牛永杰)